过去一年中,职业教育政策受益不断,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量空前。2022年12月末,中国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》,传达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决心并提出由“教育”转向“产教”的新主张。
盘点行业弊端
从容易到困难,校企合作的形式包括实习训练、订单班、专业共建、产业大学、联合学校等,越深入,困难和阻碍点就越多。很多职业学校引进产业公司后出现“两层皮”的尴尬局面很容易出现,前期谈判很好但后期动力不足,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竞争力。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产业公司负责人认为,合作的心是热的,合作方式却是冷的。”
“学校强调社会效益,企业注重经济效益,校企双方的目标取向存在差异,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。”
引入第三方教育平台
说到痛点,中公教育职业教育事业部总经理孟桢楠表示,如果责任和权益得不到提炼,就很难形成合力。生产和教育不易找到平衡点,引进的第三方职业教育平台,双向对接产业公司和大学后有破局的可能。而双向对接意味着双方都不舒服。职业教育平台深耕多个产业赛道,服务一个产业内的多个企业,洞察该产业人才呼吁的共性,帮助学校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。在这一过程中,职业教育平台将工业公司的人力资源痛点提前到合作机构,产业集群专门帮助培养人才,孟桢楠用了一个很特别比喻来形容,“将产业商品‘翻译’为教育用品。”与传统的学校-企业一对一模式相比,这种三方的联系更加深入地介入。职校打破现有机制,必然是明目张胆地行动,并非所有大学都有推动的魄力。
协同互助共同发展
据机构预测,2023年我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,2024年将达到1.2万亿元的规模,业界势头旺盛。2021年,中公正式成立职业事业部,去年2月成立子公司,独立经营职业教育相关业务,组建新的团队进入职业市场。外界认为,中公在公考训练领域深耕多年,To B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战场。事实上,早在2016年,公司就开始探索山桥融合业务,最初成立于IT事业部下属,探索系统性的打法。随着越来越多合作院校产教融合需求升级,沉淀了多年的中公桥融合业务,可以作为新品牌、独立团队进行争夺和对外出口,发挥了巨大的力量。做To B业务,大关键词是服务下沉。激活库存资源,To B和To C业务协同互助。
产教融合业务,帮传统To C业务开拓了低成本获客渠道,相反,To C业务也丰富了山桥融合的维度。例如,很多大学说提高学历、公职考试等内容也可以做成定向班,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。到目前为止,中公在湖南、湖北、安徽等地与多所本科大学、中专学校合作。合作模式包括数字经济、融媒体、智能制造、数字文昌、人工智能、智能航空等6个方向的产业学院和数字校园、提高学历、扩展技术等合作。目标是成为职业教育前产业链服务企业。
进行职业教育,中公不想赚快钱。深入扎实地做好产品和服务是中公教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。相信中公教育会为您带来一个别样的未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