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民权法制网官网!
区域: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山东 安徽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重庆 四川 西藏
当前位置: 环保 >

10年环保风暴后的“废塑料之都”:有人转型开网约车,有人想着公司上市

时间:2023-03-21     来源: 成都商报

↑文安县赵各庄镇保静线沿路形成的各种塑料加工聚集区 据微信公众号“绿领环保行动”2018年的文章

红星新闻记者|罗梦婕 实习生|李佩欣

责编|官莉 编辑|彭疆

站在文安县曾经最繁华的废塑料交易市场外,街边虽依旧立着密密麻麻的塑料原料购销招牌,“ABS PS 聚苯”“增强聚丙烯”“阻燃聚丙烯”“PPR造粒”……但店门前却几乎没有什么人了。

↑在文安县赵各庄镇街边,布满了各色的涉塑招牌与店铺,但门前却很少有人出没 罗梦婕 摄

河北文安曾被称为“废塑料之都”。当地人马葛说,这里曾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塑料集散地,超10万人曾在此通过塑料“淘金”。这里不仅回收国内废塑料,也回收国外进口来的洋塑料垃圾。这里还有一条涵盖回收、清洗、破碎、再生、销售的废塑料全产业链,“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塑料,文安都能生产出来。”

但废塑料给文安带来财富的背后,是肆意横流的污水,任意排放的废气,甚至疾病。自2011年起,政府开始对废塑料行业进行依法整治。2021年,我国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。10年过去,文安人在观念转变和产业转型中探索,有人离开这个行业当起了更有时代感的司机;也有人“焊死”在塑料上,寻求产业升级。

因塑而“富”

河北文安,距离北京约130千米,与天津和雄安接壤,由于处于九河下梢,地势低洼,资源优势相对匮乏。在许多文安人记忆里,曾经的他们多以务农为主,直到改革开放之初,老一辈人才在废旧塑料里发现了商机。

38岁的龚长章是地地道道的文安县赵各庄镇人。在他们口口相传的“塑料发家史”里,曾经的文安人会用磨好的香油、粮食等到北京卖个好价钱,再在回来时,捡一些别人不用的塑料废弃物。而这些带回来的废塑料经过简单加工处理后,会做成浇地用的水管。

“几乎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塑料管厂。等到承包到户,这些集体塑料厂就成了独立的家庭塑料小作坊。”龚长章说,渐渐地,一些江浙的塑料厂家慕名而来,用两三毛一斤的低价大量收购他们的废旧塑料,还会指点他们如何分拣、清洗、分解塑料。

一来二去,文安县废旧塑料产业做活了。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,逐渐形成一个民间废旧塑料产业圈。

↑在赵各庄镇,一辆载着塑料原料的货车驶过 罗梦婕 摄

1996年,赵各庄镇政府为方便交易,在尹村建成了北方最大的废塑料交易市场,里面集中了信用社、工商、税务、派出所等多个机构。鼎盛时期,市场里的道路常常被堵得水泄不通,当地人常说“只要是你想得到的塑料,文安都能生产”。

关于文安废塑料回收行业曾经的盛况,在文安县跑了快5年网约车的司机马葛仍记忆犹新。据他回忆,在2011年以前,每天都有上千吨废旧塑料从各地运入文安,县城、村镇道路两旁永远都堆满各种废旧塑料。而尹村建立的废塑料交易市场更是人满为患,每天前来交易的“塑料人”常常天不亮就来排队等待摊位。

“从塑料袋、塑料桶、果篮、花盆,到洗衣机、空调、电视机等电器外壳,再到汽车通风管道、石油管道等,只要是能想到的废塑料,文安县都有。”马葛说,那时候国内制造业发展迅速,文安人不仅回收处理许多国内塑料垃圾,还大量收购从国外运来的废旧塑料,“只要是搞塑料的,那时候都赚到了钱。”

经过30多年发展,文安县形成了一条涵盖回收、清洗、破碎、再生、销售的废塑料全产业链。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废旧塑料集散地,很长一段时间,文安县被业内称为“废塑料之都”。

因塑而“废”

2000年,年仅15岁的龚长章正式进入塑料行业。每隔一段时间,他父母就会去北京、天津这些大城市的废品收购站收废塑料。他则在家里将收回来的废塑料用硫酸或火碱进行清洗,再从中捡出有用的塑料物。

“有用的塑料物,会用机器破碎分解,再高温加工成原料进行售卖;没用的塑料就当垃圾堆在家外面,等多了再统一烧毁。”龚长章说,那时候他所在村子有2000多人,家家户户都在搞塑料,几乎每家都将洗塑料的水直接排进河沟或排进田地里。很长一段时间,受污染的土地长不出庄稼,地下500米内的井水发黑发臭。

中国经营报曾报道,废塑料在给文安带来财富的同时,也给文安带来了噩梦。满大街毫无防护设备和污染治理设施的家庭作坊,让环境变得肮脏、有毒、死气沉沉。清洗废旧塑料的废水随意排放,加工完后剩下的废料随意堆放,坑塘都变成了臭水塘、垃圾场,再也见不到多到钓不完的鱼;到处焚烧的塑料让空气变得刺鼻,未燃尽的塑料沫飘荡在空中,让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。

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,除了高血压,肺病也困扰着当地居民,有人甚至因此丧失了行动能力。

虽然废塑料回收给文安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,但在巨大经济利益诱惑下,大部分文安“塑料人”还是选择了塑料。

↑文安县赵各庄镇上,仍有人在从事着塑料回收方面的行当 罗梦婕 摄

“种地一年挣多少钱?搞塑料的话,几万块的成本,一年就能挣回来,还能赚个10来万。运气好,还可能上百万。”龚长章说,那个年代,很多文安人环保意识不足,尽管留意到身边的环境变化,但很多人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搞塑料。“赚到钱的,会搬离文安在外面买房子住,没搬走的就花钱买桶装水喝,反正塑料是继续在干。”

有关报道称,2006年,中国有约6万家小型家庭塑料回收作坊,其中2万家在文安。当时的文安县有8个乡镇、上百个村街从事与塑料有关的行业,从业人数超过10万人。

离开的塑料户

痛定思痛,一场长达10余年的“环保风暴”正式开始。

据河北新闻网2012年的一篇报道称,废旧塑料清洗行业的环境污染,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文安县各级干部心头。2000年之后,文安县曾下大力气进行整治,但因阻力巨大,数次整治行动最终不了了之。

痛下决心,壮士断腕。2011年7月,一封《致全县清洗塑料经营户的公开信》,拉开了文安县废旧塑料清洗行业转型升级的帷幕。在等待、观望、疑惑中,公安、交通、环保等6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,昼夜清查违法废旧塑料运输车辆,从源头卡住污染源入境;各乡镇、村街党员干部带头拆池断电,数千台塑料清洗机被拆除……公开资料显示,这次整治3785家清洗户一律断电停产,废旧塑料运输车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入县境。

此后,文安县政府又出台了《涉塑行业整改十八条标准》,规范整改全县所有人造板和涉塑企业,对不符合政策要求、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企业,坚决实施“两断三清”。2021年1月1日,几经“波折”的文安县塑料企业又迎来“禁废令”,我国开始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。

这场“环保风暴”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,但在一开始,对于文安县内大部分塑料清洗户来说,他们并不理解,甚至十分抵触。

“从老一辈就开始干塑料,清洗啥的大家也轻车熟路,突然不干这个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。”龚长章说,最初那段时间,身边很多同行都在议论政府的整治举措,有些扛不住断水断电的,被迫转了行;剩下一些还想继续干的,要么主动不干清洗,要么将作坊、厂址迁到东都废旧塑料加工基地内,进行统一规范管理。

龚长章告诉红星新闻,他家的小作坊一直坚持到2015年,最后因迟迟未能办上开厂所需的环评手续,无法继续在文安运行。“那时候想在文安搞塑料企业很难,各种办厂手续卡得很严,只要一个手续不齐就做不了。”龚长章说,无奈之下他只能将自己的设备转移至东北地区,尝试在那边“东山再起”。

马葛告诉红星新闻,他从16岁起就在文安县各个塑料作坊当学徒,用了10余年时间为自己在塑料里淘出一份家业。只是在2018年的时候,因其所在塑料厂排放不达标等原因被关停,他后来转行开起了网约车。

因这场“环保风暴”离开塑料行业或文安县的并不止马葛、龚长章两人。赵各庄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,在整治期间,县里确实有很多塑料从业者转行,但他们在政府帮助下很多都找到了新的致富路,“我印象中,好几个干塑料清洗的水粉户(从事废塑料回收加工环节中水洗、粉碎环节的个体户)当时选择了转行,他们有选择干藕塘养殖的,也有选择干五金的,甚至还有人倒卖起原料当二道贩子。”

据2012年的相关报道,帮助每一个塑料清洗户找到致富新门路,成了文安各级各部门的共同任务。帮资金,他们为300多个塑料清洗户发放财政贴息贷款1600多万元,支持乡亲们自主创业;帮门路,有关部门编印3本《创业项目集锦》,筛选出300个适宜当地的致富项目;帮技术,县里先后举办35期培训班,1800多人接受了免费技能培训……

↑文安县赵王新河湿地公园 陈有柱 摄(据廊坊发布微信公众号)

转型升级的塑料产业

斩断污染,文安塑料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。一些仍在塑料行业的人则对塑料、对文安都有了新的期待。

“离开文安后,我在外地没坚持几年。”龚长章告诉红星新闻,他在东北干了3年,后因土地租赁贵、运输成本高,以及一遇严寒天气就得停工停产等宣告失败。“我也试过干其他活,但都没塑料赚钱,就又回到文安继续搞塑料。”

只是这一次不同于之前。龚长章说,如今他的塑料生意不再有清洗、破碎环节,而是转向后端的深加工,即在外收购大量已破碎好的塑料原料半成品,通过机器加工制成高端塑料成品并销售出去,“在治污上也下了大功夫,加装了很多污水、废气收集处理设备。”

前述赵各庄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,虽然文安县塑料行业是从赵各庄镇“发家”的,但几经发展,如今还在做塑料的并不多,“赵各庄镇现有4万多人,规范的涉塑企业仅有200余户(工业户)。”而这些还在干的“塑料户”很多也在向转型升级进行努力。

赵各庄镇李各庄村村民陶成,是目前还在坚持搞塑料的人。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:“想要竞争有优势,就得不断升级,去更新换代。”

走进陶成所在的村子,红星新闻记者看见,曾经堆积在村民家门前拦路的垃圾堆已不见,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小楼房。偶有一两户人家门外,停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粉碎机等待回收处理。

陶成的家和工厂坐落在村中一条小巷里,门口挂着一块有些生锈的招牌,上面写着××五金塑料制品厂。

一进门,就能看见百来平方米的小厂房里工人们正在忙碌着。尽管身为老板,陶成还是要亲自动手处理收回来的塑料原料。只见他将一袋袋从外地收购回来的、已清洗破碎好的废塑料投入造粒机里加热。不到一分钟,废塑料便经过高温挤压变成长条线状。

“在水槽里冷却后,这些线条会被切割成小颗粒,作为半成品原料进行售卖。”陶成说,为支持配合环保政策,他主动加装了治污设备,“虽然投了些钱,收入也没以前多,但家里家外环境确实好了很多。”

交谈中,陶成表示,他厂子出的塑料主要为半成品,整个塑料行业利润正在逐年下降,“如果走高端路线,出高质量成品,利益还是很可观。”陶成表示,这些年,政府部门对涉塑企业扶持力度很大,会安排很多省外、国外的行业交流会或培训会,促进他们创新改革,“未来,我想做成品,如果公司可以上市更好。”

在近期央视的一则报道里,文安县赵各庄镇镇长徐中奇表示,近年来,他们依托塑料制品传统产业优势,以政策推动,项目引领龙头带动,聚集发展的理念,鼓励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,推动域内塑料制品企业全面进行技改提升,全镇236家塑料制品企业实现提档升级。

3月1日,在文安县赵各庄镇冯郭村一间转型升级后的塑料制品工厂里,14台注塑机轰鸣作响。一袋袋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原包颗粒被工人熟练地倒入料槽,再由机器加热塑形。短短几分钟,一个崭新的塑料包装桶便制成了。而生产这些塑料包装桶时产生的废水、废气早已在生产过程中被机器里的治污设备统一收集、处理。工厂相关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,这样的塑料桶成品一台机器一天可以生产2000余个。同时,他们也在努力思考如何创新,提升自己的塑料制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