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民权法制网官网!
区域: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吉林 辽宁 黑龙江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山东 安徽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湖北 河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重庆 四川 西藏
当前位置: 军事 >

“军事将才”何长工:深受毛主席器重,却因一件事自毁前程

时间:2023-03-24     来源: 网易

何长工,是“朱毛会师”的牵线人,也是红四、五军会师的接应者。

可以说他在建设和保卫井冈山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不朽功勋。

然而,就是这么一个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,却在“草地分裂”事件中倾向于张国焘路线,截断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路。

那么,何长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?

他为什么要在“草地分兵”中临阵倒戈?

在革命的道路上,他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?



促成“朱毛会师”的桥梁

何长工,原名何坤,于1900年12月8日,出生于湖南华荣县的一户农民家庭。

1914年,何坤就读于岳阳第三联合中学,毕业后进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系学习。

1918年,18岁的何坤紧追赴欧勤工俭学热潮,去北京留法预备班学习,在这期间,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,阅读了大量的李大钊、陈独秀等撰写的文章。

1919年底,何坤前往法国,在异国他乡,幸运地遇到了周恩来总理、聂荣臻等人。

1922年,何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从此,一颗革命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心里。



1923年冬,何坤回国,开始从事革命运动,创建该地区中国共产党团组织,并培育了一支强劲地武装力量。

1927年湖南“马日事变”政变后,对工农运动展开疯狂镇压,何坤临危不惧,率部与敌周旋,但终因力量薄弱而失败,何坤也随即遭受反动派通缉。

为了东山再起,何坤与其他义士辗转找到了身在武昌的毛主席。

由于当时何坤身份暴露,毛主席决定给他改名,就以何坤曾经在长辛店做工的经历,取名“何长工”,不久毛主席又派他去武昌警卫团工作。



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,何长工时刻以“为民众扛一辈子长工”为己任,忠诚于党和毛主席,勤勤恳恳、鞠躬尽瘁。

1927年9月9日,毛主席率领工农武装部队在湘赣边界打响秋收起义的第一枪。

但由于敌强我弱,斗争经验尚未成熟,起义最终失败。

毛主席决定力挽狂澜,他经过深思熟虑后,将革命队伍带到了农村,并在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。

同时,为了能找到革命组织,壮大武装力量,毛主席就交给何长工一个艰巨的任务,让他去寻找南昌起义的朱德部队。



于是,何长工身穿破衣服,脚穿旧草鞋,打扮成“逃兵”模样,出发了。

当时,全国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杀戮氛围中,何长工凭借足智多谋的思维,躲过了重重关卡,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广州,打听朱德部队下落。

然而,由于南昌起义失败后,朱德为了保存革命实力,已经将部队改编,并且自己也改了别名,因此,何长工的第一次苦苦寻找没能成功。



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,又一次进入广州,但这次却赶上广州起义。

在一片兵荒马乱中,何长工侥幸躲过反革命的搜捕,连夜赶到了韶关。

随后,何长工找到一家旅馆住下,由于几个月的长途跋涉,满身污垢,他只想马上洗个热水澡。

然而就在澡堂子里,何长工却意外听到了可喜的消息,那就是知道了朱德部队的下落。

那天,云南军阀范石生军队的几个军官也在洗澡。

何长工听到他们在谈论说:”王楷的队伍到犁铺头了。听说他原来叫朱德,是范军长的老同学。”



这简直天降大喜,何长工兴奋极了,原来朱德部队的具体位置在犁铺头。

于是,何长工赶紧洗完澡,结过帐,立刻动身,顾不得天黑路远,离开韶关向犁铺头赶去。

当时正值深更半夜,警戒稍松,何长工幸运的安全到达了犁铺头。

在司令部里,何长工见到了朱德同志,就把毛主席上井冈山,然后派他来寻找革命队伍的经过,一五一十的做了汇报。

谁知好巧不巧,朱德也派出了毛主席的胞弟毛泽覃同志到井冈山去了。



第二天,朱德同志给了何长工一些路费和一封介绍信,在秘密交通员带领下,顺利地返回了井冈山。

1928年5月4日那天,井冈山锣鼓喧天、红旗飘扬,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、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、湘南暴动部队团聚一起,隆重召开了成立红4军的大会。

何长工担任了大会司仪。

至此,“朱毛会师”终于圆满成功,而何长工不辱使命,在恶劣环境中,不顾自己生命安危,驾起了二者的桥梁,更是功不可没。



何长工在井冈山期间,一直是毛主席的得力干将和助手,而毛主席也对他始终信赖和器重。

其中,毛主席委派何长工改造王佐的绿林军和旧军阀这一事件,也成为他革命生涯中的丰功伟绩之一。

不遗余力改造旧军队

革命队伍初创时期,部队成员鱼龙混杂,有许多农民和从旧军队过来的人员,因此,将这部分人群进行再教育,成了事关革命成败的头等大事。

1927年10月3日,在古城会议上,党中央确立了对绿林军王佐和袁文才改造的战略方针。



虽然王佐和袁文才都是“农民自卫军”,同是劫富济贫,但袁文才是党员,改造起来不困难,毛主席随即派了人选。

而王佐却是有着流寇的习气,思想守旧严重,军队自由散漫,不服从领导,对改造工作造成了重大阻碍。

于是,毛主席经过再三斟酌,决定将这烫手的山芋抛给何长工。

就这样,何长工拿着毛主席的亲笔信,独自一人闯入了“虎穴”,开始啃王佐这块硬骨头。



初次见面,王佐见何长工是毛委员派来的人,自然脸上有光,感觉面子十足,就耍出来绿林好汉派头。

他为何长工大摆宴席,接风洗尘,期间,两人推杯换盏,谈笑风生。

何长工深知,要想改造一个绿林草莽,必须智取,不能硬攻,于是就推心置腹地说了自己的苦命出身,产生共情的王佐,立刻酒后集合队伍训话,显得诚意满满。

然而,谁都想当山大王,王佐自然也不例外,他怕自己的政权被夺,所以戒心很重,不仅让何长工住在郊外,还派了一个勤务兵“监视”。



为了消除王佐的顾虑,何长工不急不躁,步步为营,他先是去王佐家帮忙做家务,然后和他的家人拉家常,逐渐拉进彼此距离。

一来二去,混了一个脸熟,深得王佐母亲信任。

有一次,王佐要杀掉为土豪做事的挑夫,何长工立马制止,先是替挑夫说情,后因势利导说:“杀错人,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,队伍自然站不住脚……”

起初,王佐顽固不化,不以为然,后来,她母亲也站在何长工一边,王佐才发觉自己确实错了。



这事之后,王佐放松了对何长工警惕,把他当做朋友对待。

而何长工也竭尽全力帮助王佐除掉了当地恶霸尹道一。

至此,王佐更加信任何长工,开始请求毛主席派人训练他的部队。

很快,毛主席派了20多名同志来到王佐部队,经过严格的训练,终于将这支不入流的绿林军改造成一支正规革命军。

何长工不仅巧妙的改造了绿林草莽,还成功的改造过国民党带过来的军队。

1928年10月和11月,国民党驻桂东的湘军营长毕占云和驻江西宜春的滇军的营长张威,毅然率部起义,投奔了工农红军。



由于这两支部队全是雇拥军,不仅吸鸦片、还爱赌博、恶习成瘾,被人称作‘双枪军’。

因此,改造难度可想而知。

情急之下,毛主席又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何长工。

于是,何长工带着毛泽东的指示和嘱托,来到了毕占云和张威部队,展开了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。

起初,有的人下定决心戒烟,但烟瘾发作后,又失去了信心,于是,何长工苦口婆心一点点的深入说服。

与此同时,他还交代后勤部门,搞好伙食,让吸烟的人多吃饭,少抽烟。



除此之外,何长工还积极组织文体活动,组织当地老乡对部队成员上阶级教育课。

终于,经过两个月的磨炼,这两支队伍的自觉戒烟风气开始好转,恶习也慢慢得到改善,成了人民受欢迎的部队,真正走向了革命的道路。

可以说,何长工对党和毛主席分派的任何任务都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。

其口碑在井冈山极佳,不仅深受毛主席喜爱,更是全军上下的楷模。

1930年开始,何长工开始走向仕途巅峰,担任了红九军团的政委。



然而,世事难料,在1935年长征期间,何长工却临阵倒戈,倾向张国焘路线,让他的革命生涯遭遇了巨大的滑铁卢。

草地分兵,临阵倒戈

1935年6月,红9军团改为红32军时,何长工依旧担任政委,而张国焘是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,地位举足轻重。

8月期间,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、右两路军,准备一路北上。

而这时,曾经德高望重的张国焘却产生了分裂思想。

10月5日,张国焘率部抵达卓木碉后,更加暴露出自己的野心,堂而皇之地召开了会议,妄称“另立中央”。



张国焘为了服众,就指派让原红一方面军的高级干部来最先表率,其中,就有红32军政委何长工。

但是,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在会议上,何长工失去了自己的立场,居然积极支持张国焘的南下分裂活动。

而32军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就坚决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行为,他找到何长工,试图要求一同北上,可惜何长工没有答应。

作为毛主席一直重用的得力干将,在关键时刻“变节”,其行为确实令人唏嘘。



徐向前元帅在《历史的回顾》中说:

“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中央时,有3000人参加了会议,原属一方面军红九军团的军团长最先罗炳辉发言,罗炳辉“列举了一些具体事例,讲得很激动。

四方面军的同志闻所未闻,不禁为之哗然,大家你一言,我一语,责备和埋怨中央的气氛,达到了高潮”

那么,何长工身为一个高级干部,又有丰富的革命经验,为什么会倾向张国焘路线呢?

主要有以下原因。



何长工曾经任职的红九军团,其主要任务是承担掩护和防卫工作。

由于在长征途中人员伤亡极大,实力较薄弱,这引得全军上下普遍情绪不满。

而当被改编为红32军后,中央并没有带他们一起北上,有一种被“抛弃”的感觉,因此罗炳辉与何长工怨气很大,就不假思索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。

然而,无论何长工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困境和压力,最后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定力,没有正确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这种行为确实伤透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心。



而当时在中央高层,只有毛主席和张国焘两人既参与了建党,又参与了建军,都是有威望的高级人士。

因此,这“分裂事件”一出,给革命道路造成不小的震荡,也引起了极其恶劣的影响。

何长工,当时身为军团政委,又是军委书记,在主观意识上就犯了执行张国焘南下的路线错误,这极大影响和损坏了军团内广大指挥员的政治热情,其性质的严重后果绝对非同一般。

虽然“分裂事件”出现后,毛主席对何长工也没有过多深究,但这件事也成了他政治道路上的绊脚石。



1945年党的七大预选中央委员,何长工的名字两次被划掉,其中端倪可见一斑。

人终其一生,不可能一帆风顺,出现错误,及时改正,依旧是革命的好同志。

鉴于何长工出过洋,打过仗,骁勇善战、才智过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亲自点将,让何长工任重工业第一副部长,代部长兼航空工业局长。

而何长工也不负毛主席期待,建立了全国第一所高等国防工业大学———北京工业学院,培养自己的专家人才。



随后不久,他又奔赴苏联进行谈判,争取“苏联老大哥”对我国航空事业进行协助发展,并取得成功。

1952年9月,地质部正式成立。何长工临危受命,任副部长,后兼任部党组书记。

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领导下,和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一起艰苦奋斗,对地质事业开创了辉煌局面。

何长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,一直勇挑重担,不断开拓,真切实现了“扛一辈子长工”的精神。“

1987年12月29日,何长工在北京病逝,享年87岁。



结语

何长工戎马一生驰骋疆场,不仅是建军治军的将才、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。

他虽然历经磨难,也不乏顺遂,但无论什么境遇,无论职务高低,,都能自始至恪尽职守,呕心沥血,为人民和国家的富强,建立不朽的功勋,这崇高的精神,值得世人拥戴和缅怀。